close

很快  我們就會知曉

沒有我們  星球照轉

 我們是否接受得了

 (阿巴.科夫納)


     

 

Larkin:像我這樣憎恨生命的人,為什麼還這麼怕死呢?

 

Carnetti:人們不應當把渴望生命與認同生命混為一談。



想要與死亡達成最低程度的妥協,其實就是活在當下。




許多人毫無顧忌地談論自己的死,幾乎就像試穿一件夾克看看尺寸是否合適一樣。


但......在死亡的現實與人們總得因什麼而死的現實之間,存在著一個根本的脫節:

一邊是人總有一死,一邊則是人們大都認為每種病都有治癒的辦法,如果不是現在,那麼肯定是將來的某個時候。


......前者的邏輯是接受死亡,後者的邏輯是,死亡不管怎麼說都是個錯誤,總有一天,這個錯誤會得到更正。






一個人沒有為死者做點什麼而產生的愧疚感是一種逃避不掉的情感。

......想在親人死去後沒有愧疚感地繼續生活,那麼他當時就該滿足那個人的一切要求,要什麼給什麼。

但是...這會讓一個人喪失某些品質 -- 而你就是靠那些品質與另一個人確立關係的。
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摘錄自 David Rieff: Swimming in a Sea of Death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