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啊 -- 是從故事裡走出來的嗎?

 

o  

 

前些日子雙腳輪流抽筋,不管往哪個方向扳開,它都會立即換個位置再縮緊。

平常算是挺能忍痛的人,但抽筋總會引起我一陣血管快要纏結壞死似的恐慌,無法坐視不理。
 
午夜讀夏目漱石,迷迷糊糊睡去,不久又痛醒。
 
睡不著,也沒精神工作,那麼,便來給你講個故事好了。
其實也算不上故事,只是我對《說不完的故事》的一小片記憶。

那個處所,由沒有人知道多少間的六邊形小室組成 -- 像蜂巢那樣吧。

每個房間有三道門,彼此間隔一面牆。
 
當你極度渴望離開目前所在之處時,無意間通過任何人間或自然界的出/入口(譬如房門、樹洞),就可能進入「它」
 
想像你進入第一個六邊形的小房間,背後是你剛剛走進的門 (如果你反悔,也回不去了 -- 反推背後那扇門,你只會進入另一個陌生的房間)。

於是,你面對著前方一左一右的兩扇門。這兩扇門幾乎一模一樣,只會有一處差別:有時是顏色(譬如綠 v.s.紫)、有時是材質(木門.v.s. 玻璃)、或形狀、或掛在門上的物品。
 
如果你對自己想去的地方全無概念,這兩扇門的差別就不會對你產生意義;你會隨便挑一扇門,進入另一個小房間,然後不斷重複面對類似的選擇 -- 在這種情況下,它將成為一座你永遠也無法離開的迷宮。
 
但若心中有所想望,不管多麼模糊、多麼抽象,就可能會憑直覺選擇與心願相應的特質 (譬如說,一個思念山村裡白髮雙親的人,即使不知道自己想回家,也可能會自然地選擇綠門、木門、掛著一把斧頭的門.....)。這種情況下,這座迷宮就變成了任意門 -- 無論目的地有多遙遠,只要穿過三、四個房間 (也就是說,選擇過三或四扇門),你就到達了宇宙的另一端。


我很喜歡這個意象 -- 迷宮與任意門的差異,只在一念之間。

有那麼幾次,當我推某扇陌生的門時,暗暗期待著後面的六邊形房間。於是恍悟 -- 原來妳如此想離開......

但是,去哪兒呢?
 
有時,會想像自己坐倚其中一面無門的牆,俯首抱膝 (而時間 -- 在心的空間裡 -- 是靜止或流逝呢),如石像。
或蜷曲著沉沉睡去,如小獸。
 
哪兒也不去。


某年初夏,忙著編劇又導戲的蚤蚤從遠方捎來短訊:謝謝妳在我小的時候跟我說故事。
 
也依稀記得,二十多年前,用一個接一個故事砌成一道橋,接引那人走近,乃成伴侶。
 
前不久有人隔桌笑問:你啊 -- 是從故事裡走出來的嗎?

 

我啊,在虛實之間淺笑著,也惘然了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